在环境保护与公众健康日益受到重视的今天,中国生态环境部于近日透露,已正式启动《环境空气质量标准》的修订工作。这一举措不仅是对当前空气质量改善成果的巩固,更是对未来空气质量持续优化、公众健康得到更好保障的前瞻性布局。
一、修订背景与必要性
自2012年修订发布、2016年全面实施以来,《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2012)在推动中国空气质量改善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中国生态环境部大气环境司司长李天威在新闻发布会上指出,与2015年相比,2024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和汽车保有量均实现了增长,但PM2.5浓度却下降了36%,重污染天数减少了68%,PM2.5年均浓度达标城市数量也大幅增加至252个。这些成绩充分证明了现行标准的有效性和引领力。
然而,随着环境保护要求的不断提高和公众健康意识的日益增强,现行标准对进一步改善空气质量的引领作用已明显减弱。特别是世界卫生组织于2021年更新了《全球空气质量指南》,将PM2.5年均浓度指导值从10微克/立方米收严到5微克/立方米,以更好地保护人体健康。在此背景下,中国有必要对《环境空气质量标准》进行修订,以更好地适应新时代环境保护和公众健康的需求。
二、修订目标与原则
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朱彤建议,中国应尽早将修订环境空气质量标准纳入日程,推动降碳减污协同,为新能源等绿色技术的创新和应用提供更广阔空间,助力“双碳”目标如期实现。这一建议得到了广泛响应和支持。
生态环境部在修订过程中将遵循以下三个原则:一是聚焦公众健康,重点关注对健康影响最大的PM2.5和可吸入颗粒物(PM10),确保修订后的标准能够更好地保护公众健康;二是统筹发展与保护,对标“美丽中国”建设要求,综合考虑中国的发展阶段、空间布局、产业结构、资源禀赋和环境容量等因素,合理设定标准限值,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双赢;三是构建科学全面的评价标准体系,不仅修订主要污染物的排放限值,还要同步修订配套的监测、评价等技术规范,整体提升大气环境质量管理水平。
三、修订内容与挑战
在修订内容上,生态环境部将重点关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降低PM2.5年均浓度限值,以更好地适应世界卫生组织的新指导值;二是加强对其他重要污染物的控制,如臭氧、氮氧化物等;三是完善监测和评价方法,提高数据的准确性和可比性;四是推动区域联防联控,加强跨区域空气质量协同管理。
然而,修订过程中也面临着诸多挑战。一方面,降低PM2.5年均浓度限值将需要付出更大的努力,特别是在已经达到或接近现行标准的城市中;另一方面,加强其他污染物的控制也需要更多的技术和资金投入。此外,如何在保障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找到平衡点,也是修订过程中需要重点考虑的问题。
四、未来展望与期待
尽管面临诸多挑战,但中国对空气质量持续改善和公众健康保护的决心坚定不移。生态环境部表示,将按照科学有序的原则推进标准修订工作,确保修订后的标准既符合国际先进水平,又符合中国国情和发展阶段。
同时,我们也期待社会各界能够积极参与和支持修订工作,共同推动中国空气质量持续改善和公众健康保护事业的发展。只有全社会共同努力,才能构建更加美好的生态环境和更加健康的生活方式。
五、具体实施与保障措施
为了确保修订后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得到有效实施,生态环境部将采取一系列保障措施。首先,将加强宣传和培训力度,提高各级政府和企事业单位对新标准的认识和重视程度。其次,将建立健全监测网络和数据共享机制,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可比性。同时,还将加强执法监管和信息公开力度,对违法违规行为进行严厉打击和曝光。
此外,为了推动降碳减污协同和新能源等绿色技术的创新和应用,生态环境部还将加强与相关部门的沟通协调和合作机制建设。通过政策引导、资金支持和技术创新等手段,推动新能源产业和绿色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广泛应用。
六、结语
《环境空气质量标准》的修订是中国环境保护事业和公众健康保护事业发展的重要里程碑。通过修订和完善标准体系,我们将更好地适应新时代环境保护和公众健康的需求,推动中国空气质量持续改善和公众健康保护事业的发展。让我们携手共进,为构建更加美好的生态环境和更加健康的生活方式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