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动房概念提出
1988年,瑞典隆德大学的阿达姆森(bo adamson)教授和德国被动式房屋研究所(phi)的菲斯特(wolfgang feist)博士提出“被动房”概念。在他们的设想中,“被动房”可在不主动使用采暖和空调系统的情况下,仍将室内热环境维持在舒适状态。
这种建筑如何做到能耗超低,并可维持室内恒温、恒湿、恒氧、恒净和恒静?
建造者主要通过应用在地面、墙体、门窗上的先进节能理念和施工技术,来提高建筑的保温、隔热和气密性能,并通过新风系统的高效热(冷)回收装置,将室内废气中的热(冷)量回收利用,降低建筑的采暖和制冷需求。
国内外建筑能耗相差甚远
1991年,最早的一批“被动房”在德国建成。28年后的今天,这些建筑的节能效果依然出色,建筑的年热需求仍低于每平方米10千瓦时。菲斯特称,在对玻璃和门窗洞口气密性进行整修后,这些建筑仍可使用数十年。
与之对照的是,按照中国《民用建筑能耗标准》(gb/t51161-2016)规定,北京a类商业办公建筑的能耗指标的约束值为年均每平方米65千瓦时。
截至目前,全球已有6万多栋房屋按照“被动房”标准建造而成。
在欧洲,超低能耗的被动式房屋数量正以每年8%的速度递增。按照欧盟最新规定,到2020年,欧盟国家所有新建房屋如不能达到被动式建筑标准,将不予发放开工建设许可证。
被动房在中国
“十二五”以来,面对环境污染治理和气候治理需要,中国的“被动房”建设进展迅速。
2011年,中国住建部与德国交通建设和城市发展部签署《关于建筑节能与低碳生态城市建设技术合作谅解备忘录》,“被动房”成为中德两国合作的重要内容之一。
目前,包括北京、河北、山东、宁夏、青海、黑龙江等多个省市均推出了相关技术标准或鼓励政策。
“被动式建筑的发展已到了由试点示范到实用推广的关键节点。”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主任邓高峰在中德新风行业技术交流论坛上对界面新闻记者表示。
她认为,被动式建筑试点大多取得了良好效果,但在推广上仍面临成本和社会认知两大障碍。
被动房在中国推广遇到的难题:
采用先进技术成本昂贵【开发商】
考虑到“被动房”需大量采用先进节能技术,包括高性能保温材料和精细化施工方法、高质量防水隔汽材料和密封胶带、多层low-e玻璃窗户(即低辐射镀膜玻璃)、热交换新风系统、可再生能源利用系统等,如果没有足够大的市场分摊开发成本,价格将相当昂贵。
邓高峰表示,按照目前的市场行情,相比于传统建筑,建设“被动房”的增量成本在1000-1500元/平方米。未来,随着“被动房”开发补助的退坡,逐渐放大的成本压力将影响建筑开发商应用先进节能技术的积极性。
被动房价格高昂投资较多【用户】
对用户来说,经济负担同样存在。一位在青岛从事“被动房”建设的开发商表示,“被动房”的销售价格相对略高,使用者需通过建筑使用过程中能耗费用的降低,在8-10年内收回增加的投资。
邓高峰称,由于依靠节能回收增量成本的周期较长,“被动房”更实际的意义在于提升用户居住舒适性。这就需要让人们认识并体验到,建筑的舒适性应该由先进技术带来,而不应用高能耗换取。
解决难题:运用相关政策建设被动房【借鉴欧洲】
“提高社会的节能意识,让社会对‘被动房’的使用方法有正确认识,这是一个市场培育的过程。”她解释到,在超低能耗建筑的推广过程中,欧洲经验值得学习。
德国被动式房屋研究所的考夫曼博士在邮件中对界面新闻记者表示,德国政策会通过低息贷款和建设补贴来支持“被动房”的建造,但相关投入并不多。他认为,高规则标准和能源意识同样扮演着重要角色。
“过去以及现在,德国政府的相关支出主要用于‘被动房’技术的研究上。对中国来说,这一部分同样应由政府支付。”考夫曼说。
目前欧洲“被动房”的建造费用约为每平方米100欧元(居住面积),高于一般房屋的建造费用。考夫曼认为,如果被动式门窗、保温层、通风系统和混合空调等设备可以在中国实现大量生产,“被动房”建造成本将快速下降。
“对于相对保守的德国,建筑领域的改变相对缓慢。但中国人对新技术方案的接受速度比较快。”欧洲工业协会通风技术秘书长claus hndel向界面新闻记者表示。
为进一步推动“被动房”在中国的落地,邓高峰建议,应建立节能收益分享机制,让建设单位切实享受到“被动房”带来的节能效益。且要加快先进节能技术和节能产品的国产化、量产化,以尽快降低建造成本。
此外,还应对“被动房”的使用者及潜在使用者进行培训,防止使用者因使用不当,影响被动房节能效果。
重视节能减排应大力推广被动房建设
“被动房”的快速推广,正是人们对建筑节能日益重视的结果。此前,住建部相关负责人表示,作为中国推进节能减排工作的重要阻碍之一,建筑耗能亟待降低。
目前,节能建筑在中国建筑总量中的比例仍不算大。据邓高峰介绍,中国建筑总量约600亿平方米,其中超过八成是几乎没有节能措施的老旧建筑、农房。要实现建筑能效水平全面提升和建筑节能减排质的飞跃,既有建筑改造应是攻坚主战场。
考虑到未来几年房地产开发速度放缓、质量提升的大背景,建筑行业在既有建筑改造方面的投入将远超从前。邓高峰称,随着社会对节能减排的期望、分户供热计量等建筑用能计量方式革新等多种因素,将进一步催生节能改造的市场需求。
中国建筑节能协会能耗统计专委会在去年11月发布的《中国建筑能耗研究报告(2018年)》中表示,近年来,中国建筑碳排放增速、城镇建筑碳排放强度呈现出下降趋势。
2000-2016年间,中国建筑碳排放总量由6.68亿吨增长到近20亿吨。但增速呈现快速下降趋势,建筑碳排放年均增速由“十五”时期的11%下降到2012年以来的3%左右。2012年,城镇居住建筑和公共建筑单位面积碳排放已达到峰值。
2016年,中国建筑能源消费总量为8.99亿吨标准煤,占全国能源消费总量的20.6%;建筑碳排放总量为19.6亿吨二氧化碳,约占全国能源碳排放量的19%。